每個媽媽們一定有有過這樣的經歷:自得知自己的身體有另一個小生命開始,就會想像孩子的樣子、想要準備孩子的東西,當孩子出生之後,又會希望孩子平安、健康、那時起,所有的心思幾乎都圍繞在孩子身上,也會有一堆關於育兒相關的疑問。
而我有幸,在育兒過程中聽見專業人士分享的課程,現將資訊一併整理分享如下:
Q1:真的要在孩子才幾個月大時就讓他聽一堆外語嗎?
A:孩子約在六個月左右真的要給他聽一些不同語言,因為這時期的孩子,能分別出不同語言,不過再過幾個月後,這項能力就會漸消失,所以,市面上那些推銷寶寶要聽各種CD都是真的,只不過,我們不用花大錢,只要自己準備二、三張的CD,每天放給寶寶聽就可以啦!
Q2:要怎麼培養孩子愛閱讀的好習慣呢?
A:當小朋友會坐的時候,就可以翻書給他看。翻書時間:心情好時。千萬別在孩子哭哭啼啼時,那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閱讀,翻書前,可以把小朋友抱在身邊,跟他說:我們來讀書囉!翻完後,教他聞一聞書的味道,然後說:嗯~好香哦~透過媽媽的聲音、孩子的觸摸書、聞書,就是認識書的開始。
Q3:孩子開始會爬會走,總是亂咬(拿)東西,該怎麼辦?
A:孩子在探索世界時,千萬別只是說:不可以!而是教他說:髒髒,給媽媽,或者危險,給媽媽等等,大聲的斥喝並無法幫助孩子理解,只會被你的語調嚇到而已。等孩子大一點時,再開始教他:髒髒,丟掉。另一方面,做父母的也應該給孩子一個規範,例如,廚房是禁止孩子進入的地方,就要在那條界限上告訴他,不可以進去,甚至剛好你在廚房,而孩子要踏入時,做父母的就要趕緊在界限上和孩子對話,讓孩子日後靠近界限時,會自我告誡:不可以。至於界限之外的地方,就幫孩子把關與收拾好,讓他去探索吧!
Q4:俗話說不打不成器,當孩子不聽話時,是不是該動手打他呢?
A:當孩子還很小時,並不會知道為什麼被打,只會記得痛的感覺,這讓我想起某一天在FB上留下這段話:「有時天使般的孩子也會變魔鬼...尤其在該睡覺不睡覺時..又咬你又把你抓傷...真想一屁股打下去,偏做娘的還得忍著怒氣時不動手...」,當時,我並沒想到這段留言竟引發熱烈討論,卻也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孩子,真的一如老師所言,在孩童時期就經歷了孤單的感覺,而那孤單的感覺則源自於最初的老師~父母。
Q5:承上,提到大部分孩子在孩童時期就經歷了孤單的感覺,到底指的是什麼?
A:在心理學中有提到0~3歲時是孩子的「需要期」(3~6歲「心碎期」6~12歲「罪惡期」),這時的他什麼都不會做,也不會說(完整表達需求),哭聲是他們唯一能表達不舒服的方式,然而,許多父母或許因為煩,或許因為擔心把孩子從小就寵壞,所以任由他們哭泣,孩子在這麼需要大人的時候,就被丟在那裡,因此會發現原來不管再怎麼哭都不會有人來關心,於是開始不哭了,可惜,不知情的大人以為方法驟效,孩子開始學會獨立自處,其實,在那幼小的心靈中,早已種下孤獨(孤單)的種子。所以長大後的我們,常會在心頭感受到孤獨(孤單)。
Q6:孩子一直哭不停怎麼辦?
A:不論孩子還小,或者長大一點,上了幼稚園、國小,回家時在哭泣,一般情況,父母可能心疼又心急地問:怎麼啦!你說啊!不說媽媽(爸爸)怎麼知道你怎麼了?或者可能是斥責:哭什麼哭!男孩子不許哭等等。不過,該試著換不同的方式了,當我們心情低落時,要的只是一句安慰或擁抱,孩子何嚐不是呢?下回看到孩子在哭泣,抱著他,溫柔地對他說:「好,好,媽媽知道,媽媽知道,愛你哦!」,透過這樣的方式,不僅能穩定孩子的情緒,也可以給他支持,至於要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,不急,就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來談吧!
Q7:我的孩子十一個月大,但是他平常都只會找媽媽,不想給爸爸親近,該怎麼辦?
A:由於孩子打娘胎起,最熟悉就是媽媽的味道,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本來就會依賴母親,因此媽媽可以先抱著baby,讓爸爸在旁邊,由母親先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以後,慢慢跟他說,媽媽愛你,爸爸也愛你哦,你看,爸爸在旁邊,我們給爸爸抱一抱等等,久而久之,孩子會懂的。
Q8:如何讓孩子會學自我肯定?
A:“適時”的讚美孩子,常常鼓勵孩子是很重要的,但是在具體的讚美後面,可以再加上這句話:『有沒有覺得自己好棒』,這樣孩子長大時,會學會自我肯定。
Q9:怎麼讓孩子學會延遲享受,而不是什麼東西都立刻要?
A:在孩子小時候,例如肚子餓了要喝ㄋㄟㄋㄟ,可以試著在他面前放奶粉,加熱水,然後搖晃,一開始可能搖晃二三次再給孩子吃,下一回搖個四五次再給他吃,過程中要讓孩子看著你動作,並解釋你的動作,隨著時間經過,可以不斷延長一點時間滿足孩子需求,以後孩子才能學會「等待」,將來就不會急著享受,或是發生寅吃卯糧的情況。
還記得小時候嗎?這些對話是不是很熟悉:「你為什麼不能和XX家的小孩一樣?」「OO家的小孩多有禮貌,每次看到別人就會主動打招呼,看看你,都不會!」,我們從小就在齊頭式的教育環境下長大,可是,我們明明每個人出生時的特質(詳下方註記)就不一樣,卻被這樣的教育扼殺了多少本來有的天賦。
因此,瞭解自己的孩子,順著他的特質發展,並強化不足之處有多麼重要,例如:活潑外向的孩子,與他們互動時,可以多問一些幫助深入思考的問題,情緒本質偏負向的孩子,可以練習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,如此一來,我們才可能發掘更多吳季剛,也才可能在不同領域上有更多的優秀人才。而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孩子,他能發自內心去愛別人、關心他人,不會因為付出了,就期待回報,甚至當結果(別人的回應)不如預期時,自己的心又受了傷。
以上是一些分享,期盼有更多的父母、準父母一起擁有正確的觀念,因為『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能留給孩子最棒的資產!』,當然,我也還在學習做父母的路上,共勉之!
註:天生氣質係指孩子出生時就擁有的性格特質,
共分九大類,分別是:
﹙1﹚活動量: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在床上的翻身等活動程度、活動量上的差異;
﹙2﹚規律性:什麼時間睡、醒、肚子餓、排泄,如果孩子這些生理活動的規律性高,父母照顧起來相對輕鬆;
﹙3﹚趨避性:對新的人或物,第一次見到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或是接受或是退縮的態度;
﹙4﹚適應度:例如有些孩子換新褓母已三個月,當到褓母家門口時仍哭著不進去,可能其天生氣質中適應度較低;
﹙5﹚反應強度:指對外界或內在刺激所做的反應激烈與否;它可以藉動作、語言、情緒表現出來;
﹙6﹚反應閾:指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,例如有的孩子只要一點點小傷口就會驚懼不已,而有些卻要較嚴重的不適才會表達;
﹙7﹚情緒本質:指孩子表現快樂、友善、和悅與否的比例;
﹙8﹚注意力分散度:有些孩子玩玩具時,旁邊稍有聲響就轉移注意力尋找聲源,有些孩子則是較能持續注意力較長時間;
﹙9﹚堅持度:指小孩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,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,克服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如何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