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◎ 作者:陳詩婷
 
 

 

懷孕生子原本是充滿喜樂歡欣的,但其實有高達五至八成的媽媽,曾歷經程度不等的「產後憂鬱症」。

雖然會讓不少人疾呼:「怎麼可能?」生兒育女事件這麼令人開心的事情,怎麼會產生憂鬱症呢?但臨床數據顯示,

媽咪產後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比例真的高的嚇人!

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說明,因為媽咪孕前孕後,不管在外在環境,或是內在的心理現象的改變,往往會令新手上路的媽咪手足無措,

龐大的壓力因而產生程度不一的產後憂鬱症,但其實只要媽咪懂得宣洩自己的情緒,先生、家人們也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協助,產後憂鬱症其實可以避免的。

首先,我們先請許皓宜博士來帶我們看看,產後憂鬱症到底怎麼發生的?許皓宜說,一般所謂的「產後憂鬱症」,

通常在產後四週發生,確切原因迄今未有完全的定論,但一般認為,就心理因素而言,像是初為人母的壓力、

適應新的家庭角色、擔心喪失吸引力等心理因素,都是可能的原因。

五大原因 容易造成產後憂鬱症

1)寶寶不再完全屬於媽咪:當寶寶離開母體後,不管是對媽咪還是寶寶,都存在很大的影響,尤其對媽咪來說,原本寶寶是完全屬於母體,

但出生後寶寶卻成為不同的個體,是造成媽咪心理衝擊的第一步。

2)夫妻性生活的改變:夫妻在媽咪懷孕期間,性生活會逐漸減少,但當生完寶寶後再進行性生活,女方因為生產完的生理構造原因,

會容易覺得不舒服,甚至變得不喜歡性生活,因而擔心喪失吸引力。

3)兩人世界變成多人世界:孩子出生後,不管多麼簡單的問題,突然間都變得複雜,孩子與工作蠟燭兩頭燒,

夫妻間甚至沒有時間無法坐下來好好談,於是關係就變質了。

4)原生家庭的介入:當寶寶出生後,夫妻生活變成家庭生活,原生家庭也開始介入,夫妻間除了面對新生兒到來的新生活,

還得適應婆家或娘家的生活等習慣,造成孕媽心理上的壓力。

5)另一半不夠支持:孕媽生產後,除了承受身體上的痛楚外,也要面對一切事物的改變,這時若另一半在物質或精神上不夠支持,也容易造成媽咪的不悅。

 

這些雖然看似小事,但人家說積沙成塔,事實是一點一滴在累積媽咪的負能量,最後演變成產後憂鬱症。然而,許皓宜博士表示,

其實預防產後憂鬱症是有方法的,只要媽咪適時表達不滿情緒、另一半及家人以媽咪的角度出發,給予適當的支持,

必要時運用專業的力量,就能有效預防產後憂鬱症。

 

第一招》媽咪懂得適時表達情緒
因為傳統的禮教,中國人除了習慣合群外,也不好意思麻煩別人,容易為了配合,而失去自己的意見,其實適時的表達是不可或缺的,

尤其在當媽咪累積較大壓力時,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,負面情緒才不會一直發酵。

 

第二招》尋求幫助的順位:老公→媽媽→婆婆→朋友
一碰到事情就找媽媽嗎?錯錯錯!許皓宜說,尤其在生產完後,遇到事情應該先找老公,而不是找自己的媽媽,如此,老公才能完全了解生產完後女人的辛苦,

給予較大的體諒;二來,也間接給老公學習照顧孩子的機會,避免未來小孩變成「妻子一個人的孩子」的情況,甚至發生老公因不被受到重視而感到疏離,

甚至演變為「向外發展」的結果。

 

第三招》老公要時常讚美媽咪
孩子出生後,焦點都擺在孩子身上嗎?其實最大的功臣可是媽咪唷!為了避免媽咪有空虛感,建議老公應時常讚美媽咪,花點心思讓妻子知道你愛她,

透過寫張卡片,每天說甜蜜的話、動手做禮物等等,適時表達對妻子的愛意;而媽咪在照顧孩子、當個好媽媽之餘,也別忘了要做個好老婆,

要表現出自己仍然是老公當初愛上的那個可愛女人。

 

第四招》家人要以媽咪的角度給予關心
婆婆擔心著告訴剛生產的媳婦:「怎麼現在就下床了呢?趕快回去躺好!」這些家人對媽咪的關心,看似出發點都是為她好,但這樣的關心真的是媽咪要的嗎?

許皓宜說,其實產婦的情緒問題,有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「不能做自己」。所以,家人要記住,適當的關心應要回歸媽咪的角度給予支持,

而不是要求媽咪一味順從家人們認為的關心,而失去她做自己的機會。

 

第五招》善用專業人員的支持
常常聽到老一輩的家人,仗著自己過去生過孩子或帶小孩的經驗,告訴媽咪應該怎麼做,其實時代一直在進步,過去的傳統方式或觀念,

某部分早就不適合現代潮流,但礙於種種原因,媽咪總是難以啟齒。許皓宜說,其實當媽咪碰到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意見時,可以善用專業人員的意見,

透過醫師或護士們的角度告訴媽媽或婆婆,反而比自己溝通更有說服力喔。

產後憂鬱症為一常見、卻也常被忽略的醫療狀況,呼籲家人,在喜悅地迎接新生命的同時,別忘記關心媽咪,給她適當的支持,

對於情緒的變化有任何疑慮,也一定要記得向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詢求協助喔!

arrow
arrow

   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